全国统一咨询电话:
023-65297777
重大疫情对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以及公众的身心健康带来巨大的危害,由此引发的负面舆情问题更是不容忽视,是对党和国家现代化治理能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的大考验。如果说重大疫情的防控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那么舆论就是这场战争中的一个重要武器,而且是一把双刃剑。舆论是社会的皮肤,贯穿防控的始终,科学的做好舆论引导工作是抗“疫”的重要内容,关系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公众的心理健康、社会的安宁等。基于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不断变化发展的当下,需科学合理的引导舆论,不断完善路径,形成有效治理,才能凝心聚力,维护社会秩序,为打赢重大疫情防控阻击战做重要的舆论支撑。
一、强化理念意识
科学正确的理念意识是做好舆论引导工作的灵魂所在,只有遵循正确的理念意识,才能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舆论引导工作才是有效的。
1.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理念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属性,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人民群众是共产党的根基所在、血脉所在、力量所在。在重大疫情应对中必须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坚定人民立场,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原则,坚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观,始终把人民根本利益作为舆论引导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不止一次的作出关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论述,强调把人民的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应对重大疫情,开展舆论引导工作必须扎根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把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利益放置舆论引导的最高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筑牢舆论导向的思想根基。
2.树立大局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牢固树立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自觉从大局看问题,把工作放到大局中去思考、定位、摆布,做到正确认识大局、自觉服从大局、坚决维护大局”。舆论的引导工作要高瞻远瞩,树立大局意识全局观念,从大局出发,贯彻落实中央部署,依据全国疫情形势,一方面宣传“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集中力量办大事”等思想,帮助疫情重灾区度过艰难时刻;另一方面,随着疫情的不断变化发展,整体情势趋向良好,积极强化全国恢复发展的全局意识。如: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到后期阶段,局势基本稳住,我们根据形势做了关于“统筹推进复工复产和疫情防控两手抓”、“内防扩散、外防输出”等舆论引导。
3.增强共同体意识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全球是一个家园,人类共一个命运,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此次疫情的出现再次证明我们同呼吸,共命运。比如: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有证据表明此次病毒可能与野生动物有关,虽没有确凿证据,但是足以证明我们破坏生态平衡、破坏自然的后果代价是十分惨痛的,无论我们如何进化发展,都需意识到人类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人类与自然生命是一个共同体。又如:在这场战“疫”中,我们整个国家都是一个整体,每个地方、每个人都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疫情一开始,首先出现在武汉的病毒迅速传遍全国,而后全国各地、各行各业、各个民族都牢牢拧成一股绳,众志成城,体现我们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再如:疫情由一个国家传入另一个国家,迅速席卷全球,人类不论种族,不分地域,早已成为生死相依的命运共同体,中国也及时向世界公开情况,分享抗“疫”经验,派医疗专家前往支援。通过此次重大疫情出现的种种已足以表明地球集人与自然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于一体,因此,作为在疫情防控中发挥重要导向作用的舆论引导工作,也要增强共同体理念,筑牢共同体意识,更好的将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共克时艰。
二、坚持正确原则
“无规矩不成方圆”,坚持正确的原则是舆论引导的基础和前提,重大疫情下的舆论引导工作更应把握正确的导向,遵循规范,明确方向原则。
1.坚持共产党集中统一领导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在舆论引导时,尤其是在重大疫情应对中的特殊时期,也应该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此次疫情体现的形式复杂多变,其中舆论也是瞬息万变,但是不论时代怎么发展,疫情怎么变化,舆论怎么转变,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原则不能变,要牢牢占据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不能动摇,关于主流媒体,要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并且贯彻到舆论引导工作的方方面面,把握正确的方向,确保全国舆论引导工作一盘棋。
2.坚持正面宣传与正视问题相结合原则
在重大疫情中,往往会出现很多消极舆论,引起社会恐慌,增加公众心理负担。因此,要进行正面引导、正面宣传,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防疫方针政策、防控中取得的重大成效、防疫中的英雄故事等内容,为各领域防疫“战士”加油打气,向社会公众传播正能量,鼓舞人心。同时,也要正视疫情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及特殊民意。对于疫情防控中的舆论引导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仅“要主动发声、正面引导”,同时还要“正视存在的问题,回应群众的关切”。重大疫情防控中公众会有各种各样的“心声”,也会形成一些不当舆论,这对舆论引导工作造成了一定挑战。但是,正因如此,才应该在正面宣传时正视存在的问题,力图化解难题,使得舆论引导能真正起到聚民心的效果。
3.坚持引导的“时”、“度”、“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讲究策略,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在舆论引导工作中,首先,应从“时”着力,注重“首因效应”。在抗击重大疫情战斗中,时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关于防控中的舆论引导也要更加注意把握时间,官方媒体除了要在第一时间抢占先机,先声夺人外,在疫情中出现的虚假信息、虚假言论等也要第一时间保持警惕,注意澄清,及时辟谣。新冠肺炎疫情应对中,每天全国各个地方的疑似病例、确诊病例、治愈人数等变化迅速,不实言论也层出不穷,但是党和政府、主流媒体却能抢占先机,每天都在第一时间动态实时更新数据,确保公众第一时间得知疫情的发展变化情况。其次,要把握好“度”,掌握舆论引导的分寸和“火候”。舆论引导不宜过满,也不宜过少,要恰如其分。比如:疫情中关于一些虚假谣言,官方在及时辟谣以后,公众大都已经了解真相,此时,已经不需要过度重申,引起特别关注,让热度自然而然消沉下去,以防止出现“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反向效果。再次,应注重效果。重大疫情应对中,舆论引导不能盲目进行,要在了解真相和情形的基础上,从一开始就围绕目标展开,注重提高舆论引导的工作实效。
三、多主体参与,协同治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中的舆论引导工作从来不是单打独斗,而是涉及党和政府、大众媒体以及社会公众的多元参与,相互支撑,从而形成治理合力。
党和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工作。在舆论引导中党委政府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通过掌握的核心信息,统筹规划,对舆情进行研判,启动响应,及时出台方针政策,并做好宣传解读工作。同时,还应“搭建屋子”,制定舆情引导的预警机制、应急响应机制、法规制度等,为疫情中的舆论引导指引正确方向。
媒体需充当好桥梁角色。舆情引导中媒体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要在政府和公众间架起桥梁。一方面,积极做好对接工作,在既定方针政策下,与党和政府对接信息资源,根据党和政府指引的方向和道路,对疫情快速做出反应,占据舆论高地,进行权威性发声,及时推出关于新闻报道的特别节目,注重对内容的深度报道。另一方面,各媒体要进行联动引导,主流媒体和非主流媒体有机结合,相互配合,共享信息资源,确保做好正向引导。
公众应增强自身参与力度。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达,在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有足够分量的话语权。海洋是由每一条小溪汇聚而成,舆论也是一个个个体基本趋于一致的评价,在舆论引导中,要重视发挥个体力量。作为社会中有影响力的名人、专家学者以及舆论领袖等,可以利用优势合理发声,以强化主流言论。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下,钟南山、李兰娟、张宏文等人的及时发声,科学引导,促进了对舆论的正确引导,得到公众信服,向社会注入强心剂,在疫情下的舆论引导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普通的公众,在疫情来临时难免措手不及,面对铺天盖地的爆炸信息,也要加强自身的辨别能力,做出准确的判断,谨慎发表言论,而不是人云亦云,被错误的谣言带偏。
四、拓展多样化渠道,创新方式方法
应对重大疫情,舆论引导应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融媒体时代,各类网络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公众获取疫情信息、发表疫情言论的主要载体,互联网平台已经成为舆论引导的主要阵地,信息在互联网平台传播速度更快,受众面更广,更加便捷,更受公众喜欢,所以在重大疫情防控中舆论引导也需与时俱进,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引导。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疫情阻隔了公众实际面对面的交流,却没能阻隔信息的传播,大多数舆论都是在互联网平台形成并传播(如微博、微信客户端,抖音、快手短视频APP等载体),转载量和评论量都非常高,同时,各专家也通过线上的方式快速向公众科普疫情,各领域学者通过云视频的方式进行学术探讨。在舆论引导时,我们不仅利用相应的平台进行导向,而且主动推出一些官方权威的APP线上服务产品,通过线上打卡等各种活动,进行多样化的引导。另一方面,虽然线上引导“如火如荼 ”开展,但是诸如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仍然无可取代。在广大农村地区,针对于老龄化人群,电视和广播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农民更习惯于通过电视接受信息,而广播已经成为此次乡村疫情应对中舆论引导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非常有力的工具和载体。因此,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优势互补。我们需要依托多种平台,拓展多样化的渠道进行舆论引导,力求提升效率和效果。
五、加强舆论监管
重大疫情中的舆论引导需要加强舆论监督和管理,做好保障工作。首先,应健全舆论监督管理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强大的执行力需要依靠相对完善的制度做支撑,必须健全重大疫情的舆论监管机制,依法监督,按照规章制度办事,成立专门的机构和部门进行监管。其次,在舆论传播过程中,加大监测力度。尤其是网络环境复杂多变,不好控制,增大了舆论监测难度,使得故意造谣者钻了漏洞故意散布不实言论。因此,可利用大数据等现代化高科技工具手段多方面进行时实监测,精准管控,防止有“漏网之鱼”。再次,对于造成重大舆论影响的造谣者要进行惩罚处置。依照相关法律规范,对于违法事件要加大打击力度,对于造谣者要坚决惩处,以儆效尤,对其他存在借疫情造谣造势动机的人员起到震慑警示作用。
六、进行教育引导、心理疏导
随着重大疫情的出现、发展、变化,社会恐慌、公众焦虑等一系列问题随之产生,疫情应对中,由于无知、过度恐慌焦虑等原因形成的谣言不在少数,因此,需要从源头上进行舆论引导。
1.宣传疫情防控知识,提升公众科学素养
疫情防控中有许多虚假信息都是由于公众缺少常识而形成,因此,应积极普及有关重大传染病的卫生知识、自我防控常识等,并且要注意方式方法,尽量将某些晦涩的专业术语转化为公众听得懂的语言,教育引导社会公众提升自身素养和自我防护的能力。
2.讲好防疫故事,用文化渲染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生动讲述防疫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讲好中国抗击疫情故事,展现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精神风貌,凝聚众志成城抗疫情的强大力量”。在此次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其中体现的家国情怀、民族精神是我们宝贵的财富,我们可以有效利用互联网通过微视频录制纪录片、歌唱防疫歌曲、隔空朗诵诗词等形式讲述中国故事,用文化的力量进行引导,使得爱传万家,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公众也可从防疫故事中减少焦虑、不安和恐慌。
3.关注公众心理健康,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每一次巨大的灾难来临时人类都会产生恐惧感,造成心理创伤,带来不可逆的伤害。在此次疫情防控中,有很多由于恐慌、恐惧等心理而带来次生危害的现象也频繁出现。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快速蔓延时期,武汉一未被感染女子因为过度恐慌,在没有医嘱的情况下乱吃药,从而引发疾病,危及生命被送去医院紧急抢救。因此,重大疫情中进行心理疏导必不可少,要做好人文关怀,针对疫情形势,诊断易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实施分类疏导,可以采用提供线上心理健康公开课、防疫防控心理咨询热线等服务,及时诊治心理问题,以免问题升级,产生其他连锁创伤反应。
门头沟区委党校 王华玉